
>
重點推薦 > 2014年度“全國生態文化村”
2014年度“全國生態文化村”
2014年9月3日,中國生態文化協會組織專家對2014年“全國生態文化村、全國生態文化示范基地”申報情況進行了評審。 |
高碑店村地處東長安街延長線上,距天安門僅8公里,是個千年古村。高碑店村地理位置優越,北依京通快速路,南傍廣渠路,西臨四環路、東臨五環路。古老的通惠河臨村而行,通惠灌渠穿村而過。京城水系旅游的終點站---通惠中心碼頭就在村邊,坐船可北達頤和園、東到通州城。著名的紫檀博物館隔河相望,聞名遐邇的北京CBD近在眼前。優越的地理環境,便利的交通、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,為高碑店村的文化產業發展奠定了極為堅實的基…… [詳細] |
古北口村來到古北口鎮古北口村,在村南緊鄰出關處的隧道旁,一座四米高用行楷鏤金大字寫著“古御道”的仿古牌樓,格外顯眼。沿牌樓望去,在青山綠樹的掩映下,一條四米寬用青石板鋪成的古道蜿蜒伸向蟠龍山深處。村支部書記宋立濱介紹說,起初這條古御道是1682年清康熙出關時修建的,如今為了重塑邊塞文化、發展休閑經濟,鎮里參照當年的歷史文獻對其進行了復古改造,整條御道寬4米,長1500米,全部用花崗巖板鋪成。古御道…… [詳細] |
大華山鎮掛甲峪村是京郊著名生態村,整個村莊中坐落在一座高峰、兩條龍脈形成的峽谷之中,風景秀美。1997年,掛甲峪規劃并實施了“山、水、林、田、路綜合治理;頂、坡、溝立體開發”工程,實現了“五上山”,即:道路修上山,水利蓄上山,優質大桃載上山,再生能源建上山,科技文化跟上山。村里村外安裝了近千盞風能、太陽能照明燈。掛甲峪利用齊全的水、電、路、通訊等基礎設施與遍地果園綠滿山的自然生態條件相結合發展旅游…… [詳細] |
石佛村位于興隆縣東部,大杖子鎮東北部,距北陵公路2公里,全村總面積15.08平方公里,擁有耕地1800畝,產業主要以林果、設施蔬菜、畜禽養殖、和玉米等產業為主,其中林果業主要以蘋果、梨、板栗、山楂等果品為主。年產量2531噸,糧食產量144噸,全年人均純收入8291元,全村下轄4個自然村,13個居民小組,311戶,1128人。全村現有低保人員44戶63人,五保人員10戶10人,殘疾人55戶59人! [詳細] |
周窩村位于縣城西八公里,307國道南側,屬鎮政府駐地。面積為6平方公里,戶籍人口1056人,耕地900畝,村民經濟收入以傳統糧食種植和打工為主。村黨支部現有黨員40人,村“兩委”班子9人! [詳細] |
目前全國僅存的、唯一的一個人民公社,下屬的一個自然村。按照喬、灌、花,以及生態樹種與景觀樹種搭配,森林覆蓋率高達80%。觀賞田園風光梨果、葡萄種植和苗木花卉基地建設旅游開發一條龍,成功舉辦了八屆旅游觀光采摘節。生產果品均是有機綠色產品,2千畝生態旅游觀光采摘園,為國家AAA級果區。年創產值分別達到460多萬元,人均收入9000多元! [詳細] |
宋家莊村位于平定縣城南4公里處,距太舊高速公路平定出口及207、307國道5公里處,與山西陽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、陽煤集團五礦礦區東西相鄰。交通便利,人杰地靈,文化底蘊深厚。俗稱三面閣的老爺廟建筑在晉東陽泉一帶獨具一格。全村面積4.88平方公里,耕地1400余畝,1320戶,3000口人。2012年,農村經濟總收入達22772萬元,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653元。堅持經濟社會同步發展,近年來,宋家莊村以…… [詳細] |
常莊村位于店上鎮北,全村691戶,2289人,現有耕地1430畝,2012年人均收入8500元,著名民營企業潞寶集團位于常莊村。常莊村新農村建設工作始于2007年,由清華大學設計全村規劃,省第二建筑設計院做施工設計,目前已前期投入2000余萬元,拆遷200余戶,建成魅力園、南苑小區、府東小區、古建小區、單元樓共五個小區,全部統一配套給排水、供暖、電力、道路、綠化。建成標準體育場、村民文化廣場、休閑…… [詳細] |
晉東北的交通要沖,綠化率達到73%。確立了“山上栽樹,河灘養魚,發展運輸,帶動旅游”的中長期規劃,林果起家,生態旅游業強家。硬化道路6000米,硬化健身廣場1500m2,新建公園3000m2,栽植風景樹3000余株,拓寬街道1000多米。以生態文化為載體的春節秧歌、六月荷花節、“山水北泉消夏晚會”、“唱響古關山歌對唱”、“十星文明戶”評選等節慶民俗活動日益深入。農家書屋圖書、音像制品達到4000多…… [詳細] |
長溝村位于太原市杏花嶺區中澗河鄉東北部的一個山村,全村土地面積2600余畝,有189戶,676人具市區6公里。距東山過境高速一公里。2006年新一屆村委領導班子組成,以王和平為代表的黨支部,以思路創新為出路,決心改變長溝村的落后面貌。兩委班子團結戰斗,分工負責,集體領導。制定總體長遠規劃。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,全面推進長溝村新農村建設。2007年長溝村列入省市區新農村建設重點推進村…… [詳細] |
杜祥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80%;無工業污染源,垃圾無害處理率99%:農業生態環境良好,無水土流失現象。建設村黨員活動室、遠程教育室、文化活動室、文化演-、休閑健身廣場、文化墻、公園、幼兒園、敬老院等。禽類養殖、設施農業、奶牛養殖、農副產品流通四個主導產業。禽類養殖扶持貧困戶20戶,反季節瓜菜產值達到1千余萬元;奶業年產值290萬元,戶均增收1.1萬元;農副產品流通成立農民經紀人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社…… [詳細] |
聯樂村地理位置優越,環境優美。建有休閑廣場,秧歌隊,綜合活動室配備了文化圖書,村委每年舉辦兩次村民文化科技培訓,制定了《聯樂村一社樹規民約》,對民主管理、環衛管理、樹木管理、村民文明行為等作出詳細規定。在生態產業方面,大力發展設施畜牧業,每戶飼養基礎母羊不低于30只;產、供、銷一條龍,僅肉羊養殖一項每年每人增加經濟收入3000元;農作物倒茬輪作種植,解決了吃菜難、增加了農民收入,改善土壤結構。在富…… [詳細] |
希日特奇村森林覆蓋率達85.7%,珍禽野獸眾多。該村極具民族特色:民俗元素中有4000—1000年遠古巖畫,每年鄂倫春族篝火節,舉行賽馬、射擊、射箭、摔跤、拉鉤等,在歌舞、游戲競技中,模擬再現原始的狩獵生活場景,F在篝火節已經成為加強民族團結,增強民族凝聚力,展現新時代鄂倫春民族風采的盛會。為保護傳承鄂倫春民族文化,開發了樺皮船漂流、森林探險、斜仁柱宿營,鄂倫春民族歷史探索、鄂倫春族嫁娶、森林植被…… [詳細] |
前進村街道整潔通暢,村莊環境優美,森林覆蓋率達55%。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,早就有遠近聞名的大口嘮子劇團;每到春節都參加全區的秧歌匯演,定期承辦桃花節、杏花節、采摘節、果蔬展示會等;成立了前進村電視臺,自制節目宣傳本村新聞、進行科技講座;村農民藝術團還與中央電視臺、中央廣播電臺共同舉辦了兩次大型文藝晚會;是內蒙古自治區老年活動第一村;建有萬冊書庫、乒乓球室、棋牌室、報刊室等。發展農牧林果花卉產業循環…… [詳細] |
我國1.8萬公里海岸線最北端起點第一島,四面環海的海島漁村。山青崖峻,合歡樹遍及全島,森林覆蓋率達75%,島內基本“四季常青、三季花開”,有“世外桃源”的美譽,2008年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區。海灘遼闊,奇礁怪石,破浪生花,形成獨特的海島風光;島上海產豐富,盛產海蠣子、蜆子和螃蟹等,是垂釣者的樂園,是文人墨客吟詩作畫的佳地。島上民風淳樸,“路不拾遺、夜不閉戶”;獨特的海島海鮮飲食文化、“媽祖文化”…… [詳細] |
南營坊村森林覆蓋率達93.7%。春季山花爛漫、夏季滿山青綠、秋季楓葉流丹,冬季疏林如畫。無污染源。滿族居民70%以上,秧歌、剪紙藝術、傳統手工、禮節禮儀、建筑風格、風俗習慣等濃郁的民族特色得到較為完整的保存;打造有楓葉旅游文化,形成護楓葉、愛楓葉的濃厚氛圍;每年舉辦民俗文化活動,建村民文化活動室,書籍3千多冊,文化休閑廣場3處,體育設施齊全。依托當地民俗文化、生態資源發展旅游業,景區帶動“農家樂”…… [詳細] |
唐家堡子村森林覆蓋率30%。省核伙溝森林公園原生態景區奇石、怪松、瀑布等自然景觀,景區內發現珍奇花木—野生天女木蘭,有古塔寺遺址,有高句麗北城山山城遺址。村里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廣場,村民自發組建了健身舞隊、說唱團等。該村的核伙溝景區現在是遼寧省AA級景區,在全國范圍內也有一定的知名度。該村建成2000畝榛子園示范區,已成為全鎮大榛子產業發展的領軍示范區。該村的是大榛子栽植和食用菌培植合…… [詳細] |
太平山村位于遼寧省最北部,科爾沁沙地東南邊緣,林木覆蓋率37%。建成寬帶密網,并建成了寬400米、長7華里的三北防護林大林帶;村內建成總長50公里的綠色通道;制定了《生態文化建設村規民約》、《新農村文明公約》、《生態種植辦法》等辦法。每年舉辦采摘節、秧歌節、二人轉表演。2008年舉辦“慶奧運”太平山農民運動會,2012年開展“迎全運”拔河比賽、男子籃球賽、長跑比賽活動,2013年召開精神文明建設表…… [詳細] |
水洞村因有天然水洞而得名。距今10萬年前遠古時代就有人類在水洞溝下游一帶繁衍生息,現保留下來的遺址有溶洞、大安古人類文化遺址、民國初期民宅和開發出來的松花石硯等。林木覆蓋率76%,村屯綠化率81.9%。制定了生態保護等村規民約;建起簡易堆肥場、垃圾分類間,有垃圾清運車3輛;提倡施用農家肥。黨員活動室、便民服務站,文化活動中心、農家文化書屋和文化休閑健身廣場等,全景占地面積約為75000平方米;成立…… [詳細] |
孟嶺村與朝鮮隔圖們江相望,朝鮮族占89%。林木覆蓋率85%,素有“延邊小江南”之美譽。林間空地種植有林下參、黨參、五味子等中藥材,并利用林間水面養殖林蛙。朝鮮族民俗風情邊境村,民族特色、民俗文化濃郁,村民們自發組建了舞蹈隊、文藝隊,經常在文化休閑廣場上表演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,使村民們的素質提高,村容村貌極大改善。以種植富硒蘋果為主導產業,年產值近2000萬元。自2008年以來,每年舉辦蘋果節,弘…… [詳細] |
東豐村村在林中、路在樹中、家在園中、人在景中,林木覆蓋率20%。村里成立了東豐社區委員會,專門負責社區內有良好的生活環境,豐富的文化生活。村民自發組織秧歌隊、健身操隊等,在文化廣場上進行自編自導表演。發展“生態、特色、綠色農業”,在用材與防護效益相結合營造農田林網;采取包干到戶,集中回收,村里補貼的政策大力發展畜牧業,2013年人均年收入達11000元,成為全省的建設樣板。先后榮獲全國科普農業村先…… [詳細] |
豐林村森林覆被率15.34%。重視循環經濟,生活污水全部排出村外進入氧化塘,農民全部沼氣炊火,所產生的沼渣、沼液又成為農田上等有機肥料。具有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蘊。搭建文化活動載體,設立農家書屋、閱覽室、健身室、休閑娛樂廣場、演出大舞臺、籃球場等,辟建了采摘區、森林區、文化小品,打造樓道文化,制定了村規民約,完善了文明守則,現已成為“十無村”。開辟科普園、奶牛畜牧業、苗圃和溫室油桃,組建了全省第一家林…… [詳細] |
柞木村山區地貌,林木覆蓋率60%。柞木村的“柞木”在滿語意為“在那鮮花盛開的地方”,據史料記載4000多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,二戰時期,素有“東方馬奇諾”防線的稱號,是“要塞群”的起始點,成為兵家的必爭之地飲用水合格率100%,生活垃圾處理率95%,無工業污染源;2012年柞木村綜合活動中心與文化廣場投入使用,秧歌隊、文藝隊,扭出了社會和諧,舞出了時代風尚。村里制定了“生態建設村規民約”、“誠實守…… [詳細] |
天平村地處寶山區羅店鎮東北角,與月浦鎮盛橋交界,轄區總面積2.4平方公里。天平村的前身,在解放初期名為聚源鄉聯合村(以天平溝宅為基礎)。1956年由初級合作社升級為高級合作社,規模擴大,整合了16個自然村,這也是現在天平村的范圍。1958年,取消合作社,成立了人民公社,改名為天平大隊。改革開放后,正式命名為寶山區羅店鎮天平村。由自然村申家樓村、天平溝村、北嚴宅村、樓里村、南龔村組成?側丝2895…… [詳細] |
前衛村位于崇明中部北側,距南門23公里,南鄰東平社區,北鄰長江北支。前衛村于1969年圍墾,1970年建村由自然村前衛村與堡墾村合并組成組成組成?側丝600人。其中:本村戶數220戶,本村人口521人,農保人口438人,鎮保人口10人,城保人口73人;外來人口26人。其他人口0人。耕地526.50畝,糧田180.00畝,常年菜田22.00畝,林地25.00畝,魚塘30.00畝,畜禽場20.00畝…… [詳細] |
泖港鎮黃橋村地處同三高速西側,南靠葉新公路,北枕黃浦江上游橫潦涇,西至黃橋港。公元1726年前黃橋村隸屬松江縣轄區,古屬華亭縣。清治十三年(公元1656年)析華亭部分地區置婁縣,泖港地區以橫潦涇河為界,河之東為華亭縣,河之西為婁縣。雍正四年(公元1726年)又析婁縣部分地區置金山縣。當時,泖港地區包括仙山鄉北部,修竹鄉南部(即毛家渡以南),集賢鄉西部(即鄉界涇以西),屬金山縣管轄。公元1912年,…… [詳細] |
蔣巷村位于常、昆、太三市交界的陽澄水網地區的沙家浜水鄉。全村186戶,832人,村轄面積3平方公里。先后被表彰為全國文明村、國家級生態村、中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、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、全國新農村建設科技示范村、全國敬老模范村、全國人口與計劃生育示范村、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、國家4A級旅游景區、全國紅色旅游候選單位、江蘇省文明村標兵、現代化農業示范村、生態觀光農業示范點、綠色食品生產基地、衛生村、百佳生態…… [詳細] |
臨塔村坐落在古老的運鹽河道、入海水道與歷史文化長廊的泰東河旁,因毗鄰建于唐代海春軒千年古塔而得名,是古老美麗神話傳說“天仙配”的起源地,傳說中的“舍子頭”、 抱子溝、桑梓河、臥牛汪等遺址位于該村境內。村莊自然生態環境優美,2012年獲得“江蘇最美鄉村”稱號。村域面積520公頃,居民826戶,人口2642人,耕地面積2354畝。2012年村級集體收入達180萬元,農民人均純收入1.78萬元。 該村以…… [詳細] |
姜堰市淤溪鎮周莊村位于鎮區西郊,東鄰楊莊村,西接靳潭村,轄12個村民小組,310戶村民,人口1071人。村域面積1.2143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1379.4畝,水域及其他用地面積410.25畝。全村以蔬菜種植、糧食收購、服裝加工和勞務輸出業為主,2012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9.15萬元,農民人均收入達11775元。周莊村村域面積較小,村莊形態較好,莊內兩條河流貫穿全村,半數以上村民傍水而居;2012…… [詳細] |
三山村位于蘇州西南50公里的太湖之中,因一島三峰得名。轄區面積2.8平方公里,人口852人,2012年村級集體收入984萬元,村民人均年收入25862元。三山島歷史悠久,古吳文化源遠流長。島上原有寺廟十座之多,古稱十廟、十景、十井、十碼頭。明清古建筑三十多幢,石雕石刻、生態濕地、盆景花卉美不勝收、觀之不盡。春天的梅子、夏天的楊梅、秋天的馬眼棗、冬天的橘子;青青蘆葦中,潛游著有太湖三寶之稱的白魚、白…… [詳細] |
三元村:位于河橋鎮西南2公里處。曾經的“進玉皇山難,砍草拾柴難回還”,已變成瓜果瓢香、花木怡人的綠色家園,是全鎮乃至全縣新農村建設的先進村、示范村。三元人文化生活豐富。春季杏花、桃花與果樹盛開時,玉皇山上是一片片花的海洋,每年6月到10月玉皇山都舉辦水果采摘節;期間還發展生態旅游光,觀賞另類田園風光。正月里春節的旱船表演更是熱鬧非凡。建成以《我的兄弟叫順溜》拍攝地為主的“玉皇山影視基地”,成為全省…… [詳細] |
1、村綜合服務中心。村投資300多萬元建造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一棟三層的綜合服務中心。綜合服務樓三層店面房全部出租,這樣為我村集體收入增加10多萬元,壯大了集體收入。2、老年活動中心。為豐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,使老年人老有所樂,村投資50多萬元新建利民新村老年活動中心,該房建筑面積300多平方米,修建中心村老年活動室。老年活動中心設有圖書館、棋牌室、聊天室、談心室、書畫室、乒乓球室等。老年活動中心…… [詳細] |
東衡村位于洛舍鎮東南面(2001年村級區劃調整過程中由原東衡、草塘二村合并而成),南與乾元鎮交界,東北與鐘管鎮相鄰,北面為鎮工業區,村委駐地與鎮政府所在地相距7公里。村地域面積10.4平方公里,擁有水田3764.1畝、桑地1004畝、魚塘280畝、山林690畝。下設13個自然村,22個村民小組,761戶,總人口2827人(外來人口540人),其中勞動力1826名。村黨總支下設三個黨支部,分工業支部…… [詳細] |
小崗村隸屬于安徽省鳳陽縣,位于滁州市鳳陽縣東部25公里處,距寧洛高速(G36)鳳陽出口15公里。是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,全國十大名村之一,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-,沈浩精神起源地、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、安徽省歷史文化名村、安徽省干部教育培訓基地。-1978年,十八位農民以“托孤”的方式,冒著極大的風險,立下生死狀,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紅手印,創造了“小崗精神”,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。-截至…… [詳細] |
長山村地處皖蘇兩省交界處,西與來安毗鄰,南與六合區接壤,交通便捷,寧連高速公路貫穿南北,地勢高低起伏,屬丘陵地帶,全村現有人口2936人,23個村民組,耕地5947畝,2007年人均純收入4900元,山地400畝,村級集體水面260畝。 村內有企業兩家,年產值400萬元以上,村村通工程建設在2005年全部結束,村村通水泥路面9公里,村民收入來源以勞務和農業相結合為主,農業生產作物以水稻、小麥、油菜…… [詳細] |
一、基本情況1、地理位置賣花漁村又名洪嶺村位于雄村鄉東側,北有瀹嶺下村,南為莊源村,東鄰坑口鄉瀹嶺塢、瀹坑,西靠是夏坑村。距縣城15公里,距雄村鄉政府15公里;距徽杭高速4公里。2、資源狀況賣花漁村在政府的領導下,大力發展花卉盆景產業,主要種植有梅花、羅漢松、茶花等植物。3、基本概況1)行政區劃、人口賣花漁村是獨立行政村,下轄206戶,670人口;其中非農人口50人。日高峰旅游人數600人,年游客…… [詳細] |
安徽省涇縣桃花潭鎮查濟村一個具有明清風格的古村落,位于涇縣縣城西南的涇縣、太平、青陽三縣交界處,這里的“查”念“zha”,而不是“cha”。這里的大部分人,都姓查。在黃山山脈北部的群山之中,在太平湖北岸,深藏著一個令人稱奇的古村落——查濟。它的規模之大,在皖南堪稱第一,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民居群之一。它破敗頹廢的滄桑之美,能讓人看見中國鄉村時代輝煌的歷史。明清民居古建筑群就坐落在流水潺潺的查濟河兩…… [詳細] |
西遞村位于安徽省黃山山脈南麓的黟縣東源鄉,距縣城東8公里,黟城至潭口公路從村莊西北經過。西遞古民居保存基本完整,建筑風格在徽派中獨樹一幟,且工藝精湛,三雕(石雕、木雕、磚雕)精美,又以石雕見勝,這些不僅是研究清代民居建筑的實物,又是研究明清以來徽商社會經濟形態、建筑史和藝術史的資料,被譽為明清民居博物館、東方文化的寶庫、世界上保護最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、世界上最美的村鎮。坐落于黃山南麓的西遞,距黃…… [詳細] |
湖坑鎮南江村地處福建省龍巖市永定、漳州市平和兩縣交界處,居南溪“土樓溝”景觀中心,距離湖坑集鎮8公里,是閩西著名的革命基點村。2010年定為福建省第三輪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。全村總面積5.5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面積1982畝,森林面積9200畝,森林覆蓋率75%。全村有411戶1510人,11個村民小組。村民經濟來源主要是水稻、紅柿、林竹、生姜等種植業以及外出務工經商。 近年來,村兩委班子團結協作,按…… [詳細] |
雙同村,是革命老區村、南平市中心村建設重點村,位于匡山腹地。村委會原駐地同臺山(金鐘山),因地質災害,同臺山村搬遷,駐地遷到雙門井。以雙門井和同臺山兩個自然村各取一字為名。村落歷史悠久,民風淳樸,曾是革命戰爭時期的一方紅土地;生態環境優美,森林植被保護居全縣之首。距鎮駐地30公里。該村東連上橋、浙江省龍泉市泗源,南接高坊,西鄰里源、員盤,西北接雙坑,北靠浙江省龍泉市寶溪。轄同臺山、雙門井、揚梅山、…… [詳細] |
說明:數據源自網絡,部分排名不分先后,如有不同意見,歡迎與我們
聯系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