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 代碼 | 城鄉分類 | 簡介 |
格咱村 | ~201 | 鄉中心區 | 格咱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10,為鄉中心區![詳細] |
翁上村 | ~202 | 村莊 | 翁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,為村莊![詳細] |
翁水村 | ~203 | 村莊 | 翁水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,為村莊![詳細] |
浪都村 | ~204 | 村莊 | 浪都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,為村莊![詳細] |
納格拉村 | ~205 | 村莊 | 納格拉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,為村莊![詳細] |
木魯村 | ~206 | 村莊 | 木魯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,為村莊![詳細] |
2018年12月,2018年云南省衛生鄉鎮名單出爐,格咱鄉上榜。
格咱鄉位于縣城北部介于北緯27°53′~28°37′,東經99°29′~100°11′之間,鄉駐地翁上村拉咱仲,海拔3010米,距縣城59公里。南宋時,翁上稱為“巴域”,屬巴塘管轄。元代,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設大小奔不兒亦思剛招討司,由達魯花赤二員管轄巴塘、理塘、結塘繃波崗地方,由蒙古族中委任的達魯花赤一員駐格咱(拉咱仲)。明正德十五年(1520年)后為木氏土司所占鄰,派木瓜管轄其地。清康熙年間為蒙古和碩特部占領,稱其地為“扎咱”。清雍正二年中甸歸屬云南后設格咱境,民國改為第五區,民國29年改為宜旺鄉,轄格咱、東旺、尼西。1950年中甸解放后,設立格咱區,1959年初成立格咱人民公社,1962年改為區,1968年復稱公社,1984年復改區,1988年改為鄉,轄格咱、翁上、翁水、浪都、納格拉、莫落6個行政村,39個合作社,76個自然村,1147戶,5974人,其中藏族占99.21%。格咱鄉屬高寒山區,地勢北高南低,峰巒連綿,峽谷縱橫,平均海拔3200米,最高5090米,最低2520米,農田村舍多分布于峽谷兩岸之沖積臺地。境內有大小河流30多條,其中較大者為格咱河、崗曲、翁水河,多為由東北流向西南。其中崗曲水能理論蘊藏量377437千瓦。有20多個高山湖泊,其中以沃迪錯、跟尼湖最大。氣候垂直變化尤為明顯,年平均氣溫6.6°C,最高7月,平均氣溫15.2°C,最低氣溫-2.8°毫,年降水量600毫米,日照時數2203小時,無霜147天,據土地詳查,全鄉土地總面積2868平方公里(4301511畝),其中耕地22480畝(1990年統計上報數12197畝),林地2287282畝,牧草地1654278畝,水域18208畝,居民點占地3472畝,交通占地2973畝,未利用荒山212818畝。格咱系半農半牧區,農作物一年一熟,也有一年兩熟,主產青稞、小麥、洋芋、包谷。1990年糧豆播種面積11999畝,總產2321噸,畝產193公斤,人均產糧408公斤。大小牲畜存欄24449頭(只),肉總產值176噸,牛奶產量1450噸,當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60萬元,人均985元,農民純收入431萬元,人均758元。土特產以松茸、蟲草、貝母最為馳名。鄉鎮企業有鄉采育場、銅礦廠、鎢礦廠及小水電站4座(裝機容量685千瓦)。全鄉有小學21所,教職工47人,在校學生605人。有鄉級衛生院1所,衛生室6個,中鄉公路貫穿格咱、翁上、翁水3個行政村。境內有著名的香格里拉大峽谷等景區、景點可供旅游、考察。.
導游:可騎馬進出峽谷,牽馬人和游客談的價錢以若干座橋為標志,峽谷口到第三座橋騎馬來回每人60元,到第四座橋來回80元(淡季可還價,到第四座橋來回60元)。一般游客只是從入口到第四座橋
赤土仙人洞位于香格里拉格縣咱那格拉村境內,距縣城80公里。此洞是香格里拉縣境內至今發現的最大的溶洞之一。洞口高約10余米,洞深尚未探明,目前可順利前行2—3公里。進了洞口,可見高大的絕壁,絕
牦牛全身都是寶,肉可食,皮可縫制成衣、靴、袋等,牛頭可加工成工藝品,牛尾可制作成彈掃灰塵的掃帚,牛鞭則是一道壯陽藥。 迪慶牦牛因其常年生活中海拔3500米以上地區,這些地方生長著許多野生藥材如貝母、蟲
區劃:云南省·迪慶州·香格里拉市·格咱鄉 |